标准的头像,统一的昵称,逐渐占领年轻人的社交账号。“momo”大军逐渐形成规模,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。
据了解,“momo”是一只粉色小恐龙,全名叫“么么龙momo”,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ip。现多指想要在网络中隐身的人,他们放弃了个性的头像和id,变成隐藏在庞大群体中不易分辨的个体。随着“叫momo好像已经不能隐身了”的话题登上热搜,无法再继续低调的年轻人下一步要如何呢?
“momo不是一个人”默认头像渐成规模
“我一开始以为momo是一个人,后来才发现是一大群人。”研究生赵同学称,自己在某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发现很多人都在用同一个头像、同一个昵称。他出于好奇查找后发现,momo是一个很大的群体,所有人都像隐形人一样。
momo的全名是“么么龙momo”,起初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。
当用户授权微信登录某些社交媒体平台时,如果选择跳过设置个性化头像和昵称,系统会默认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头像及昵称,如阿绿popo、阿白kiki、欢乐马happy等,momo因其可爱呆萌的形象成为了大多数匿名用户的选择。
之后有些网友没有再改名,因此互联网初代momo群体开始显现。
随着原始momo们在社交网络中逐渐活跃,撞mo现象也愈发频繁,他们自发形成小组,如滚雪球般越发庞大。
出没各处的momo们愈发引人关注。在社交平台上与momo相关的话题不下百个,总浏览量也超过了5亿次。
年轻人爱用momo成了一股热潮。
像是穿上“隐身衣”冲浪不会暴露自己
20岁的小潘在半年前主动加入了momo。她平时喜欢在互联网上分享个人生活:读文献的日常、好看的风景照、健身跑步等。
“一些日常细节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具体信息,我不想被身边的同学发现,更害怕他们拿我发的内容上纲上线。”于是,没有个人特征且数量庞大的momo 成了小潘保护个人信息的“隐身衣”。
“我刷到过别人的账号,别人肯定能刷到我的。我有一个同学是舞狮子的,刷到的帖子刚好是我看过的那段舞狮,我一眼就认出她了。”赵同学说,把自己“隐身”于momo之下,即便被同学刷到自己发的视频,也不用担心被认出来。
她希望自己的账号能够变成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,“momo像是一个树洞,我就在里面藏着,平常顾忌着不能说给身边人听的话也都可以说出来,自由多了。”
加入momo大军后,赵同学更敢于在网上发言了,“之前顶着自己头像说话,还是会承担一定的压力。变成momo之后,有时候会偷偷吐槽导师开组会过于频繁,只要不提敏感词,也不会担心同学偷偷告诉老师。”
小潘在网上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,是因为有一次上网时,她无意中刷到有网友在评论区“挂人”,只因为那名网友与评论区中某条评论的观点不合,就把对方的昵称和头像都“公示”了出来,引得其他网友人肉搜索被挂网友的账号,还纷纷跑到其账号下声讨。
小潘当时就想, “如果换成某个初始默认的统一用户头像,就不用担心被人肉、被挂了。” 为了避免自己日后也有被网暴的可能,小潘专门找到了最标准、使用人数最多的momo粉色小恐龙头像。“现在也有好多变色的、带装饰的momo,我感觉都不够安全,我就想要完全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的头像。”
小潘觉得,选择用momo“隐身”的网友可能都和她一样,有点自我矛盾,“如果实在不想被打扰,就什么都不要发了。矛盾的是,他们一方面不想被别人知道庐山真面目,一方面又想发点什么跟有相同境况的人讨论。”
“一mo做事,万mo当”网络小透明也有烦恼
在momo大军中,几乎没有粉丝量庞大的博主,也鲜有绝对的互联网潜水者。
在互联网上活跃的momo不仅喜欢自己发帖分享,更喜欢在别人的评论区里“蹦跶”。
“少的话看四五个帖子,多的话七八个,我就会发一条评论。”小刘曾因评论频繁收到过官方的数据反馈,显示她一周发布了42条评论,共获得166次点赞和回复,超过了99%的评论者,官方还因此附赠了她一张流量券作为“鼓励”。
甘甘认为,要是顶着个性化头像去评论会被人记住,“如果跟别人刷帖子重合度高,就会很有辨认度,但如果你是momo,别人就无法知道哪个momo是你。”
也有网友认为,利用momo“隐身”是多此一举,“只要自己在互联网上当一个小透明,自然没有人会找到你”。
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,不少平台在用户登录时会将“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”等作为默认选项。在算法推荐下,小刘曾刷到过熟人发的帖子,“点赞量也不高,也不是我经常看的类型,不知道怎么就推给我了,感觉很危险。”正因如此,她选择加入momo。
小潘也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。她提到,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会以“可能认识的人”的方式把你推给陌生人,而推送依据可能就是你选择的个性化头像。如果设置成momo,就不太会有这方面的隐患。
数量庞大的momo们不再有诸多顾忌,他们更大胆地发言,甚至将生活中的戾气带进评论区。如果有人持不同意见,还有可能遭到一群momo“围攻”。即便想抓住“始作俑者”,也会因难以辨认身份,让其他无辜的momo跟着遭殃。
“一mo做事,万mo当。” 用着统一的头像和昵称,享有极大的评论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身份监控。
连头像都没有的“隐门”最大限度降低存在感
“momo的名声越来越差,我只想当一个网络小透明,并不想背负那些骂名。”22岁的静静选择从momo投身“隐门”。
如果说momo尚有色彩,在互联网上还有痕迹存留,“隐门”则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存在,可以做到完全隐匿:空白的头像、空白的昵称都与背景融为一体,只剩评论会展示出来。
“之前我自己还是momo的时候,有段时间私信会莫名其妙地被骂。”静静想,当时一定是有其他momo在别人的评论区乱发言,别人又找不清具体是哪个momo,所以自己就躺枪了。
北青报记者观察发现,由于一些momo仗着匿名就随意发言,甚至言语攻击别人,导致其他momo无故被投诉、被拉黑、被各种与自己无关的人私信谩骂……
静静表示,其实momo并不能完全隐匿自我,依旧存在的头像和昵称还是呈现了一定的个性。
粉色小恐龙在逐渐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五颜六色的、戴眼镜的、倒立的、戴金链子等各种样式,相当一部分的momo更换配色、配饰,凸显出了集体中的私人订制。
“退出momo,加入‘隐门’,我就不信谁还能搜到我。” 前些天,小潘退出了加入半年的momo大军,正式成为“隐门”中的一员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“隐门”比较难设置,空白昵称只能从评论区复制粘贴,里面还有很多特殊的符号和空格键,不过也正因难设置,它比momo更难搜到本人。
小潘说,以前自己发帖子,也会有很多网友点进她的尊龙凯时平台入口主页在帖子下留言。但其实她并不想让别人点进自己的尊龙凯时平台入口主页,所以换成了“隐门”。
“这样一来,别人就不容易注意到我的头像,空白昵称又和背景板融为一体,有人就算想进也很难点到尊龙凯时平台入口主页。”小潘说。
白天还可以伪装,但“隐门”在手机的“深夜模式”下便会显露原形,于是全黑、半黑半白、半隐等多种形态的“隐门”在互联网上出现。
声音
年轻人为何追求“身心”分离?
21世纪初,不同于千篇一律的momo,在社交软件的萌芽时期,年轻人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彰显自我的标识。
年轻男女在有限的选择中挑选凸显自己的头像,紫头发的轻舞飞扬、齐刘海的棉花糖、戴墨镜的独行者、棕色长刘海的追风少年等在互联网中风靡。
当时的网民都拥有一个卡通头像,没人知道头像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。
2010年前后,社交软件开始允许自定义头像,年轻人不再拘泥于用经典头像来表达个性,取而代之以各种新鲜的表情包、萌宠、偶像的图片:经典微笑天空头像、极强滤镜加伤春悲秋的文案的非主流头像、中二的二次元漫画头像、酷酷拽拽的互联网帅哥美女的头像……
随后,个性头像、个性空间、个性签名……标新立异、与众不同成为了网民的追求。
采访中,北青报记者发现,现如今不少加入momo的年轻网友也只是图一时热闹,过段时间又会换成其他的。
“这种精神不止于头像,年轻人不停地换桌面,不停地调字体和各种屏保设置,但当新鲜感、蜜月期一过,大家对网络上各种新生事物的新鲜感便逐渐消散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昕认为,momo的一度兴起与起初网民在有限的选择中挑选头像的情况有些类似。
曾昕进一步解释称,用户可以在有限的选择中自由挑选,这其实是一种回归。年轻人主动选择了一个介于完全自我和完全隐身之间的过渡地带。不过如今的情况跟早年社交软件的区别是,媒介可供性的变化,人们的可选择性变多了,明明有很多的选择,但却选择了一种隐藏自己的方式。
“加入momo也是年轻人在预防可能的网络暴力,是大家对自己言论安全感的一种保护,规避二次传播的风险。” 曾昕还认为,起初选择加入momo的年轻人是有一定的表达欲或想要追求对某些事件的话语权的,但他们又不想陷入被搜索的风险,所以他们进一步延伸,变成了连头像都没有的“隐门”。
在她看来,年轻人退mo入隐,可能是momo还不足以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,而全隐身的状态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随意性。“比如在网络中他可以选择旁观或者不参与,但是这不妨碍他在遇到某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时,也跟着讨论、助威或发表言论。”
“我身边出现过一种情况,老师第一次上课,有学生顺着他的昵称搜到了他的社交媒体账号。工作时间被扒出私人属性,就会有一种很尴尬的心理。”曾昕表示,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是为了娱乐和休闲,诉求并不一定是为了吸引更多粉丝,如果这个时候娱乐身份被认识你社会身份的人“识破”,心理体验就不会太好。
而“隐身”恰恰可以做到娱乐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对分离,给予个体最大限度的“冲浪”自由。
参考资料:http://www.ztwang.com/news/117863.html